01
从案件本身出发
在女儿十周岁的时候,
这位母亲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感谢女儿这十年不离不弃的陪伴和对我的历练。”
这句话看起来是一句很通常的感慨,但是细细品味还是能够感觉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一个年龄仅仅十岁的小女孩是不会想要离开自己的母亲的,况且她也没有自立能力,
但是这位律师母亲还是用了“不离不弃”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她们母女的关系。
这不是一个常用来形容亲人之间关系的词,因为亲人很少“离弃”,又何必强调“不离”、“不弃”。
亲人往往是“相依为命”的。
但对于张灵来说,刚出生就被生父母送养,成年后又经历了离婚,
可以说,这样的经历使她感觉,生命中任何一种亲密的关系都是充满不安全感的。
因为历尽“离弃”,所以“不离不弃”才显得格外珍重。
女儿上高中后的三八妇女节,
张灵又写了一首诗,
从诗句的一系列用词,例如“初春的嫩芽”、“初冬的雪绒花”、“丁香的愁结”,可以看出张灵虽然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但面对女儿却有着异常柔软、敏感的一面。
有一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写到,
“女儿,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你小小的背影,让我忧伤的心又变成冰凉的石头。”
这其实反映出张灵内心深处的一种焦虑,她害怕随着女儿的长大,有一天她也会“离弃”自己。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已经到了青春期,总会开始出现叛逆,总也会有些蠢蠢欲动的情绪。
封面新闻的报道显示,
卜怡在学校曾和一名男生关系很好,但不是谈恋爱。有同学称,“好像她妈妈误会了什么,来了一次学校,很尴尬。”
想必,张灵对这件事情的反应是极度激烈的。
可能与其他家长单纯担心孩子早恋影响学习不同,
在张灵的内心深处,孩子的举动更是她终究要离开自己,去喜欢上一个不可靠的男人的危险信号。
她的经历分明告诉她,男人是不可靠的。
所以她去学校未必是真的有什么“误会”,更像是一种宣示态度,防患于未然。
接触的案例多了,我总会有一种体会,
几乎所有的悲剧都是难以避免的,是命运的潮水把一个个悲痛的灵魂推上了被告席。
当我们谈到单亲家庭的时候(特别是长期单亲),几乎都会伴随着“占有欲”、“控制欲”这样的词汇。
“我一直一直以为有缺口的爱虽不完美,却想在不完美中爱到极致。”
这是这个可怜的母亲的心迹,她恨不得把心剖开给自己的女儿看。
但是我想可能大部分的父母不会明白一个道理,极致的爱带给人的伤害未必就轻于极致的恨。
极端压迫性的爱,会给人的生命带来失重的感觉。而我们在亲密的关系中,面对一个逐渐成长的生命,会常常忘了分寸,以至于使我们的关系陷入一种病态。
卜怡,不开心。
这似乎是一个带着诅咒的名字。
邻居回忆说,“这两年,觉得那女孩儿,没有之前快乐了,总是一副大人模样,有时候呆呆的。”
在卜怡童年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家庭,并且拒绝给付抚养费。
在她年幼的时候,受到了母亲全身心的照顾。
其实对于单亲家庭的这个孩子来说,家庭的不完整未必是一种不幸,但是母亲反复渲染这种不幸的气氛就另当别论了。
卜怡也向往同学那样轻松愉快的生活,但是她被母亲刻意强调的牺牲感绑架了,并且形成了一种讨好型人格。
张灵曾经表示,只有女儿考上大学才会考虑再婚。
当你成为一个人唯一的生活希望时,为她而活也就成了你的唯一使命。
这种重担,恐怕不是一个未成年少女所能背负的。
我们不忍指责这样一个母亲,
每个人都有她的局限性,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认知和情绪。
她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她本可不必如此可怜。她也是一个刚强的母亲,她本可不必如此刚强。
任何一个内心柔弱的人,都应该直面自己的伤痛。情绪是需要出口的,它不在外人面前展现,就势必会伤害到自己最亲近的人。
我在生活中看到的棱角分明、愤世嫉俗的强人,大多属于不放过自己的人。成年人承认自己的软弱,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法律人经常会有感慨,“没有雷霆手段,怎怀菩萨心肠。”但是面对这样的事件,也总是会有一种“纵有菩萨心肠,无奈覆水难收”的戚戚然。
卜怡的人生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滤镜,
等待她的是法律的制裁,还有终生的负罪感。我希望司法机关,在执行刑罚的同时,特别注意心理上的矫正、疏导、疗愈。
我更希望,看到这个事件的人,
从内心当中检视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反思。我们有没有给对方施加太多不必要的压力。
这确实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我也看到了很多年轻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焦虑。拼命的想要出人头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疮痍。
在拼命透支自己,压榨下一代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想一想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真心希望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02
从教育角度出发
《龙门镖局》最后一陆三金的母亲阐述了这样一种育儿观,一种中国传统育儿观。
这种育儿观,在现在也有一个词汇来表达:工具人。
先是工具才是人,将所有家庭中用温情遮掩的现实揭露的明明白白。
我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残忍的观念,归罪于过去许多年,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和我们观念并不匹配。
但其实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式育儿观念,代际相传许多年。
我曾经跟朋友说,我对我父母的意义只有十二个字。
养家糊口传宗接代养老送终
除此之外,我并没有一个为人子女的感情价值。
养家糊口传宗接代养老送终
这是我们的父辈并不知道为何,却认为我们一定要做的事情。
因为他们的父辈,也是这样告诉他们的。
中国家庭的关系,其实本质上是一种以血脉传承为维系的投资回报关系。
就像在一场酒桌上,父亲对儿子说:“我给你好的教育,好的生活条件,保证你的后勤工作。你学习给我长面子,给我更大的回报。”
儿子说:“好嘞,爸爸。”
这是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代际关系,稳固且适用。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那些年代里,人的阶层流动性之差,让大部分的投资者,并没有如此之高维的投资期望。
我是个农民,我养大我的儿子,让他继续种地,然后找个儿媳妇,生个孙子,继续种地。
甚至是在上一代和上上一代之间,这种期望依旧并没有太高维。
我们的父辈大多数在他们的父辈之外一两步的地方,就放下了自己的脚步。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不否认我们的社会发展之迅速。
但是我们的信息流的层级互换远大于人的层级互换。
于是本来那些怀揣着“皇帝种地用金锄头”“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的美好愿景的父辈们,因为看到了真切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又因为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不能到达他能看到的最高维。
于是他开始不顾自身投资的局限性而将自己对于孩子的投资期望值无限拔高。
整天做着“寒门终将出贵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大梦一场。
我们是不敢反抗这种期许和这种期许带来的辱骂,否定和压榨的。
所以许多读了书的人,许多年里都在不断的与原生家庭进行着痛苦的斗争与和解,又仓皇的想要逃离那里,以免使噩梦延续。
而当一些孩子不能够再忍受这种绞杀和压榨的时候,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
前两天看到一个女儿要跳楼的视频,母亲跪在客厅哭喊着,哀嚎着,陈陈着自己的过错和辛酸。
评论区里一片“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这小孩真没良心。”“当父母的不容易。”的评论。
我看了很多评论,五味杂陈,只有一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稍稍的抚平了我的内心,不然我不知如何去内化这个视频带给我的悲伤。
我多次提及一句话。
“人是环境的产物”
我用这句话来消解我与父母的一切裂隙。我告诉自己,他们经历过的人生造就了他们的认知,改变他们的认知是一件残忍的事。
可是这句话,说的我有多无奈。
他们带着他们的时代的愚昧固守偏执,毫不留情的再将这些伤害随着血脉传承给下一代。
纵然尽是血泪,依旧认为理所应当。
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哪有当父母的不希望孩子好。”就可以来品评一切两代关系,并认为父母具有天然的正确性。
最可怕的是,当他们为了缓和一段关系而稍微的低了低头之后,一旦他们认为有损了自己都父母的威严,他们就要一句“你还想让我怎么样?”来宣告你的不懂事,你的不可理喻。你的幼稚,你的不“可怜天下父母心”,然后又是一阵哭诉。
他们在代际关系里,永远都不会认错,他们要保持自己大家长的威严。
他们用从祖辈手中接过来的一切,继续践踏着下一辈人的荒芜。
他们不会反思,他们从不自省,他们只会秉持着自我的认知,在每一段两代关系里横冲直撞,让一切都破碎不堪。
但是这有什么重要的呢,在我的培养教育下,我得到了一个体面,懂事的孩子。
也许他不快乐,但他能让别人快乐。
中国家庭的理念,并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制造工具,工具没有内心,只有使用价值。
有一次,和一个已经不算是朋友的朋友聊起老家的亲戚对我的迫害。
他说:“再怎么不对,那是你长辈。有你跟他儿子说话的份,没有你跟他说话的份。”
那一瞬间我觉得无限悲凉,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这种传统模式的对人性和尊严的压迫下,终于成为了他们的附庸。
今年人大提案有一个是父母要取得父母资格证再生孩子。
我希望这个提案能够通过。
或者我们需要变一种形式,即使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某些过剩,但是我们依旧要努力普及全民高等教育,并且要在高等教育中切实开展人文教育课。
要让那些被传统的以虐待精神为无上法则的育儿观荼毒的青年,学会思考,学会反省,学会内化伤害,转变思维。
让所有的痛苦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结束。
另外,我们的这个社会大语境也是特别有问题。
两则新闻
一则是一个男子跳海,被一位大爷救回来,大爷打了他几巴掌,然后气愤地说:“我要不是看你三个孩子!”
另一则是消防官兵把一个跳楼男子拉回来,人民日报评男子为“巨婴”。
我们这个时代还给一个人表达悲伤的权利吗?
我们总在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但其实,除了生死,都是大事。
生死有多少意义,生命又有多少意义。
当一个人真的痛不欲生甚至压力大到无法呼吸的时候。
生死真的就是一件小事。
我们太喜欢过于吹捧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了。
如果生命里都是痛苦悲伤和黑暗。
生命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可我们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为了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要求每个人把痛苦全部藏在夜里,谁敢漏出来一点点就要群起而攻之。
仿佛只要不被看到,那些痛苦就不存在一样。
我们不允许遭受过痛苦的人意志消沉,相反他们要做出更伟大的事情。
我们不允许经历过创伤的人呆在黑暗里,我们要恶狠狠的拔出插在他胸口的刀,把他拉到阳光底下去。
这是个魔幻的世界,当我们没有处理负面问题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就消灭问题。
当负面问题蚕食了一个人,我们就要宣告这个人有问题。
这个世界很美好,并不需要真实来破坏。
有些时候,不是人过来了,而是事过去了。